今天一天被这个移动运营商的网络给难住了。因为我发现自己的博客在手机端,微信访问haoshuang.org访问不到(前两天还正常),链接wifi的情况下浏览器正常访问,微信不行,而加上www前缀则所有正常。
为了弄清楚访问不到原因(在godady购买域名,托管在vercel),详细了解了下其访问步骤。当我在电脑端用浏览器访问域名时会有下面一个步骤:
1、浏览器的域名首先看是否本地是否有DNS缓存记录,有则直接执行第五步。
2、如果本地没有记录,向本地设置的DNS服务器(例如:谷歌的8.8.8.8,中国电信的:114.114.114.114)发起查询请求。
3、如果 Google、电信 DNS 或其他 DNS 服务器也没有缓存记录,它会查找权威 DNS 服务器。因为你在 GoDaddy 注册了域名,GoDaddy 提供的 DNS 服务器是该域名的权威 DNS 服务器。
4、我们已在godady配置了本域名的A记录(指向vercel的ip)CNAME记录(指向vercel生成的地址)Godady根据浏览器请求的haoshuang.org或www.haoshuang.org记录返回对应地址。
- A记录:对应根域名haoshuang.org。直接指向服务器Ip(例如vercel服务器ip、或自己服务器ip)。
- CNAME: 对应www域名。 在DNS层 让某域名 = 某域名 (例如www.haoshuang.org = cname.vercel-dns.com.)
5、浏览器接收到从DNS查询到的IP地址后、向vercel发送请求。
6、vercel收到浏览器请求后,根据配置规则:返回网站数据,或重定向到地址空间再返回数据。
既然弄清楚了原因,很大可能就卡在了A记录这里,微信请求vercel没有收到回复,或者是国内运营商给其地址屏蔽了。
我想:Cloudflare加速一下应该可以了,是全球加速的,就一步一步按操作、改了godady上的域名服务器,点亮了黄色的小云。
最不喜欢调的问题 就是DNS了,因为其生效时间一直不固定,需要等待一段时间。且手机微信或者浏览器还有缓存,一直感觉清不干净。
用完cloudflare就后悔了,虽然没看到很多广告,但进页面给自己一种满屏都是广告的感觉,一点都不简洁。下午发现改完后手机流量还是访问不到,还是改回来。(就算好用,这个Cloud给人感觉好像也不太好)
改之前自己备份了一下godady的域名服务器地址
- ns43.domaincontrol.com
- ns44.domaincontrol.com
改回来时发现前缀变为nd25、ns26了,问了Gpt,其回答:
- GoDaddy 拥有多个 DNS 服务器集群,例如 ns25、ns26 和 ns43、ns44。每个集群中的服务器都提供类似的服务,但它们分布在不同的数据中心或区域,以增加 冗余 和 容错性。
- ns43 和 ns44 只是 GoDaddy 的其他 DNS 服务器,类似于 ns25 和 ns26。它们的作用也一样:解析你的域名并将其指向正确的服务器。
最终还是没有解决,暂想先用着吧,后续再解决。
写到这里,有点生气,决定吐槽一下这个网络!
我们用的网络一样吗?
2月份的时候,第一次认识到这个问题,我发现一部分网络信息,在中国的不同省份,可能会有不同区别(例如:本省能访问到的内容,另一个省份就访问不到了)。
经上面一个过程,发现甚至不同的运营商,定制的不同规则:也可能使我们访问不到某些特定信息。就好比配置不同的DNS,用不同的规则。
我把问题抛给Gpt:
Gpt答:
在数字化日益加深的今天,我们是否共享同一个互联网?这是一个看似简单、却又复杂深刻的问题。
问题的提出
随着社交媒体、短视频和在线服务的飞速发展,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日益增强。然而,一些人开始意识到: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国家,甚至同一个城市,不同的人似乎“用着完全不一样的互联网”。算法推荐、信息分区、网络环境差异,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个问题:我们真的在使用同一个网络吗?
论点一: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
“信息茧房”理论由美国学者卡斯·桑斯坦(Cass Sunstein)提出,指的是个性化算法推荐让人们长期沉浸在同质化的信息中,最终只接触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。一个热爱财经的人,看到的是股市波动、经济政策;一个迷恋娱乐八卦的人,看到的可能全是明星绯闻。这种分裂的“内容岛屿”,正逐渐让人们活在截然不同的信息宇宙中。
论点二:制度与技术的双重边界
在中国境内,由于网络监管政策与特定的技术限制,国内外用户所能访问的网站、服务存在明显差异。许多国际平台在国内无法直接访问,同时本地平台也形成了独特生态。例如,抖音和TikTok虽然出自同一家公司,但运行机制、内容审核标准、用户环境完全不同。这意味着,即使技术上连接的是“全球互联网”,实质上我们进入的是“局域化互联网”。
论点三:语言与文化的过滤器
除了制度与算法,更深层的分界来自语言和文化。中文互联网与英文互联网之间,存在着巨大的隔阂。许多优质的信息、研究成果、社会讨论,在语言隔离下无法互通。即使技术可以翻译,文化的背景与语境也让信息难以“真正抵达”。这使得即便技术可达,理解却难以共通。
引述支持
正如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倩所指出的:
“互联网不是一面镜子,而是一个剧场。每个人在算法布景中表演,也只看到别人特定的表演。”
针对信息困境,作为 普通人的我们能做什么,感觉其回答的不是很好,就不在此贴出来了。
至少我们认识到了这个问题,这个已经足够了,对于自己:减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,增加多元化的娱乐方式,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水平。